刷评、虚假评论一直以来都被亚马逊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亚马逊自2016年更新消费者评论政策,禁止任何形式的“鼓励性”留评,无论是寄送免费产品还是派发礼品券、甚至是第三方增评渠道,这些剑走偏锋的刷评行为,在2016年亚马逊“严打”政策出台后即被明令禁止。刷评既是“不能说的秘密”,也是在各路卖家之中心照不宣的出单秘笈,2021年,来自中国的亚马逊大卖的店铺接连被关停,而亚马逊选择在这一时间点(尤其是Prime Day前后)对中国卖家施以制裁,将一些中国卖家的热情浇得透心凉。
【最新一起的亚马逊老板周刊现已上线哟,Facebook的广告怎么打、亚马逊站内广告怎么操作,满满干货劳烦自取哟,点击橙字即可~】
今年5月,在SafetyDetectives发布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揭露了一个由第三方人员组成的刷评团伙,用归还商品置购价金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留好评,此种绕过亚马逊官方对接消费者“机智”的门路,成为亚马逊驱逐中国3C品类两名大卖的由头,中国大卖近来接连惨遭“毒手”,使得有棵树旗下340个店铺被关停的新闻“黯然失色”,亚马逊的“品牌清洗”活动还会延续多久?宇宙的尽头是独立站吗?
“风声”
亚马逊目前正在社媒上大肆发声,希望从普通百姓、寻常人家到“严打调查小组”都能对刷评团队积极检举。
早些时候,《华尔街日报》的记者Nicole Nguyen报道,某中国大卖因向消费者提供礼品卡换取评论的行为被亚马逊关停账户。Nguyen本人也表示曾在亚马逊购买过该卖家旗下的充电宝,拆封后确实在里面见着了一张礼品卡。
Taotronics和VAVA接连下架后,Sunvalley集团的收入下跌31%,其股票下跌12%。
面对大卖店铺的接连关停,部分人表示刷评已经是电商领域内的常规操作,但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施压之下,亚马逊已然不能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Vox旗下的调研公司Recode在走访过程中也揪住了不少大卖的“小辫子”,但大多对刷评不以为然。
监管层面,Recode从亚马逊员工之间的对话之中似乎也窥见了一些端倪,卖家店铺关停这一标准,就像是一个按压弹簧,员工需要上级特批才能有权限关停部分流量异常的卖家,另一方面,部分多次违反平台政策而收到警告的卖家,却能毫发无损,照常经营。
“博弈”
与苹果类似,亚马逊只不过在“万亿美元俱乐部”里占据了一寸方圆,但亚马逊浩大的流量让其他电商平台望尘莫及,就北美市场而言,大约89%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访问亚马逊,因此,产品在搜索页面靠前是卖家们拔高业绩的不二法门。亚马逊利用算法对平台超1200万种产品进行评估,从而为商品展示位、卖家绩效提供数据基础。
"亚马逊从2012年初开始急速扩大产品目录,要想在搜索结果中名列前茅,唯一的方法就是向亚马逊多方展现产品的价值,"Marketplace Pulse的首席执行官Juozas Kaziukėnas早在2018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到,"大多数卖家意识到,好评是一张饭票。"
大批量产品的涌入无疑加重了平台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卖家们纷纷踏上另觅他法的“探索”之旅,寻求手段提高店铺权重,尽管明知是在“危险的边缘试探”,但金钱的诱惑力最终是斩断了道德底线前最后的一丝犹豫,刷评、刷单逐渐成为卖家之中的潜规则。
Fakespot的首席执行官Saoud Khalifah在“专项打假”行动当中表示,这些被亚马逊关停的大卖之中,有很大比例的评论是虚假炮制出来的。
“飞轮”
联邦贸易委员会任命在反垄断法、反竞争法领域颇负盛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Lina Khan为主席这一举措,成为贯穿整个封号事件始末的脉络。
“Lina Khan新官上任无疑是对亚马逊一方施压,敦促其尽快对平台违规行为予以表态。根据Fakespot对亚马逊消费端的信息采集的情况来看,刷评行为仅仅是卖家违规操作的冰山一角,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误导性信息堆叠的问题,很长时间内也都没能得到解决,"Fakespot的某高管表示,“我们在询问亚马逊方相关事件的进展时,亚马逊不过以‘正在加强对刷评行为的规制’一词搪塞。”
亚马逊官方发言人在致Tom’s Guide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亚马逊正在对平台上各式各样的违规行为进行评估和处理,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2020年,亚马逊已成功阻断超过2亿条的虚假评论出现在平台上,超99%的虚假评论是由亚马逊主动筛查而“击毙”的。
“清算”
中国大卖跌落“神坛”,给亚马逊的3C品类留下了巨大的缺口。目前,仍不能确定这些账号是否能成功申诉。
"这些大卖的空缺会被同品类项下的其他产品填满,很可能在其回归之时早已人走茶凉," Wedbush Securities(韦德布什证券)的研究分析师Michael Pachter在接受Tom’s Guide采访时说到,"亚马逊旗下的自营品牌将是最大的赢家,虽然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在大多数人的理解里,整治平台的不良风气将最终对消费者有利,但实际上是否真是如此呢?没有人能说得清道的明。从卖家方的反馈来看,亚马逊矫枉过正的实例也不在少数,另外,亚马逊打击平台违规行为道阻且长,不少卖家都已经开始对亚马逊的“另眼相待”心灰意冷,封号潮究竟是杀鸡儆猴还是“品牌清洗”的开端呢?
评论